「贫穷艺术」到底是什么?
作为观念艺术的一个流派,「贫穷艺术」的概念由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切兰Germano Celant于1967年提出。
贫穷艺术并不简单的等同于艺术的贫穷,虽然贫穷艺术在作品创作的材料选择上显得十分廉价,朴素,并时常的应用废弃物,如树枝,金属,玻璃,织布,石头等等。
但贫穷的概念更多的却是体现在艺术的方法论和观点上
反对传统创作方式
不去注重个人的风格,涉猎题材广泛而丰富
虽然贫穷艺术的辉煌仅仅只是停留在1967年到1977年间这短暂的十年,但是它与同时期诞生在日本的「物派」艺术遥相呼应,对日后的许多艺术流派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拓宽了艺术自身的范围。
在贫穷艺术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代的结合,以及在大环境中人自身的精神矛盾。
贫穷并非贫苦,且「贫穷艺术」诞生于意大利的「黄金时代」。
它冲破了传统的“高雅”艺术束缚,重新界定了艺术语言和观念,再次塑造了艺术现状和图式,坚持艺术应该是被生活本身所取代。
这与20世纪50年代主导欧洲艺术的现代主义抽象绘画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而其目的则是为了挑战和打破商业化当代画廊的价值体系,重回简单,拒绝复杂符号,使每天都有意义。
「贫穷艺术」与「空间」的概念紧密相连。
上世纪60年代,在欧洲整体外在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之下,工业文明迅速攻占了欧洲大部分国家。
意大利也正值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商品和物质的极大丰富满足人们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使其开始出现了精神领域的空虚,并对消费主义和文化产生了怀疑。
“革命就是诗,在打碎组织体系的一切活动中都有诗”
消除了阶级性,才能够更好的去反映真实的艺术家内心世界。
日常中的材料,在不断进行的位置转换中,以嫁接的方式制造一种新的情境感,从而增加趣味。
而「空间」的应用,则是贫穷艺术中的一个关键点。
艺术家们通过原始的素材,去探究物质与空间的联系。
生活的寻常之处已经逐渐渗透在艺术的体系之中,无意义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种表现方式创建了新的感官刺激。
雅尼斯-库奈里斯作为贫穷艺术主义中最重要的概念艺术家,作品体现着朴素,自然,人性的美学原则。
“我想以所有的手段,以实践、观察、孤独、语词、图像、令人讨厌之物回归诗歌。”
在他的系列作品中,不断的强调着不安与焦虑的时代特征,并将自己的艺术家身份放置在新历史背景中去。主题则是在一直围绕着「图像」与「材料」——使用自己的“材料词典”阐述他的作品意义。
同理,在作品集前期的制作过程中,重点也正是「主题化的观念意识」。
只有在碎片化的灵感收集中汲取到一个恒定的艺术观点,才能去支撑接下来的阶段性创作基础。
素材的选取,可以是多方位的,但主题性却必须拥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
一个好的作品集,只有一直围绕着「主题」去创作,才会具备连贯性和概念性,展示出你整个的创作思考过程。
这也正是原创性与个人化的最重要的表达途径。
艺术史的进程中,流派层出不穷,并且每个流派都具备风格化和典型性的标签,这也从侧面向我们反映出一个重要的讯息来,即是「系列化的个人艺术风格」构建着「作品集本身」。
所以作品集的好坏,从一开始入手时所确立的主题和意识就可以窥得全貌。
确立主题,无论是作品的创作,还是作品集的制作,都是当仁不让的重中之重。
建筑 | 视觉 |Fashion |工业|数字|艺术
艺术咖 | EA作品集指导
官方电话:400-8794642
官方网站:www.eaeternalart.com
联系电话:029-85422112 / 153-8866-6687
有任何疑问可添加艺术留学顾问咨询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即可添加作品集艺术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