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当我透过博物馆里的玻璃罩看她们的时候
就像是在和1500年前的前辈们对话”
2021年河南春晚中的《唐宫夜宴》
通过使用5G与AR技术
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
完成了一场妙趣横生的“博物馆奇妙夜”
这是一场“互联网+”时代融媒体的传播
也是一场古典文化的盛宴
新技术让传统文化“潮”了起来
转而从古朴的画卷中升腾而出
国风究竟拥有怎样的魅力?
事实上国际中近些年一直不乏出现
“中国风”的元素与主题
“中国风”(chinoserie)作为一个专有名词
在十七世纪时就出现于艺术史上
同时也被称为“中国风情”,“东洋风情”
并在十八世纪成为风行全欧洲的国际时尚
各种艺术形式争相使用
秀场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风的影子
比如劳伦斯-许
(国际知名服装设计师,为演艺人士打造红毯礼服, 包括范冰冰的“龙袍”、张静初的“梦回盛唐” 等等。被誉为红毯第一人。
自2013年起受法国服装公会邀请在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上成功发布“绣球”“敦煌”“山里江南”系列作品。
并多次担任国事活动开幕式服装设计师,如G20峰会。)
又比如郭培
(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级定制服装设计师。她曾为很多出席重要的场合的人士制作礼服,春节晚会90%以上的服装来自她的工作坊。
她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颁奖礼服的设计师,也是第一位被法国高级定制时装联合会邀请在巴黎高定时装周展示个人作品的中国设计师。)
从各大奢侈品牌到电影电视
不同领域的设计师们都尝试着在作品中融入神秘的东方文化元素
各种中国风的视觉元素更是让人应接不暇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用“中国风”的元素理念?
首先,“中国风”绝对不可能只是流于表面的
简单符号化产物
祥云龙凤充其量只能是中国风的一种传统经典样式
但绝不能作为我们直接搬运使用的模板
基于传统,而后推陈出新
挖掘其背后更深的哲学理念,才是最为重要的
由于中国市场的庞大基数
导致品牌与设计师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中国风浪潮”
这种本土文化的发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响了知名度
但也暴露了许多参差不齐的设计作品
许多设计师对“中国风”的理解并不到位
只是一味的照搬和拷贝
忽略了“中国风”背后的文化内涵
这样说来,什么样的“中国风”才是既有文化头衔,同时又具备文化内涵的呢?
直白来讲,如果大剌剌的将“中国风”直接了当的作为噱头摆在眼前
那就一定是缺乏反思和推翻过程的
好的作品应该在观众面对它的时候
逐渐产生与之的共鸣
这是一种不需要言语的体验
同时也可以跨文化进行交流
这种东方美学的应用,融会贯通了“中庸”“舍得”等等的思想
从视觉效果的表达上来讲
应用某种特殊的“中国风”图形更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故事
例如山海经,国画,传统服饰纹理,建筑。。。
单纯的进行一些拼接
就很有可能会变成"四不象"
元素与文化是需要理解过后才可以进行使用的
在我们的作品中
如果只是为了风格化的讨好考官
那无疑是走了一条歪路
深入到的探讨某一个点并延展开来
才是“中国风”走向世界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