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雨水处理”在现代西方景观建筑学的范畴内
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过去几十年来
欧美国家的设计师已经习惯成自然的
在城市设计的各种尺度贯彻着对雨水和大地的操作管理
乃至很多现在的雨水设计只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而这几年国内几个大城市的内涝
让人觉得当下的中国更急需了解和试探这套思路
现在大家都提倡国内城市向德国
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
很多人看到如地下宫殿般的下水道管网
就血脉喷张不能自已
其实单纯扩张下水道的容量在西方国家的
雨水管理方面已经是饱受质疑的一种方式
因为这仍旧是用硬性的方式
解决城市雨水管理的问题
治标不治本
虽然避免了内涝
但是设备容易老化,维护成本巨大
在修建的时候和其他地下基础设施的协调
会带来不小的附加成本
而且大雨时的雨水冲刷地面携带杂质
排出下水管道时会对自然河道造成严重污染
可谓是费力不讨好
雨水处理的原理在于理解“软质” 和“硬质”的地表
上面左边的图是在没有人造物影响的
自然状态下的雨水周期
降雨顺着重力从高山流向水体
一路可能经过树丛,草地,湿地等
在这个过程中雨水除了沿着高程流动
还会向地下的土壤渗透并进入地下水的循环系统
最终也进入河流等水体
相比地表的雨水
进入土壤的雨水流速很慢
并被储藏在含水层或者沿途的湿地沼泽中
这样以来,雨季时同一时间汇入河流的雨水减少了
洪水的危害也大大降低
这些能吸收雨水的地表就是软质介面
他们像海绵一样对自然界的雨水
起着自然调节作用并降低洪涝的几率
后来随着城市化的进行
越来越多的软质地表被硬质地表所取代
——柏油马路,混凝土停车场,公共空间铺地等等
这些硬质地表失去了吸收雨水的能力
在雨季的时候只能任由大量雨水径流迅速进入地下管道
增加了下水道系统的负担并引起严重的水质污染
在中国高密度的城市中
除了一些行道树的地基和街心小公园
具有调节雨水功能的软质地表已经不见踪影
当“不明真相的群众”都在关注下水道的建设问题时
很少人想起软质地表才应该是雨水处理的第一道防线
一个可持续性的未来城市
应该是图3一样,恢复和重造软质地表
(包括人工湿地)来达到对雨水的管理和疏导
软质地表的建造一劳永逸并让自然自己来做功
不需巨额的维护成本
还能美化环境和塑造城市的公共空间
欧美的很多国家已经将
生态方式的雨水管理上升到了制度层面
把雨水控制和环境保护的细则
写入Master Plan指导新的区域建设
对在这方面作出创新贡献的也有奖励性措施
比如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就是鼓励在环境方面作出榜样的建筑和住区
很多是关于建筑的雨水管理技术的
雨水管理策略在欧美的贯彻不仅体现在不同尺度上
而且也不限于政府行为
还有一些来自民众和设计师的努力
那么我们就来一起
看看除了扩建下水道
还有哪些雨水处理的方法可以借鉴
雨水小花园(Rain Garden)
北美人民多住House
就是一个个的独栋或者联排小屋
前后都有软质地表的草地
Rain Garden 就是在草地里自制一个自家的花园
来处理附近硬质地表带来的雨水
比如停车场,公路,和自家屋顶下来的雨水
这些四处收集的雨水不仅可以被缓缓导入地下
还能滋润一小片漂亮别致的花园
可谓一举多得,是小清新的北美人民居家装逼必备利器
不过鉴于国内的居住特点这种方式的借鉴意义有限
生态停车场
汽车文化的盛行导致停车场
在北美成为了硬质地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应的措施就是在停车场内
创造处理雨水的有植被覆盖的草坡(Vegetated Swale)
高密度Downtown的社区公园
处理后的雨水成为公共空间的水景
公园里有很多展板进行相关介绍让雨水处理的过程被公众所认识
湖边的雨水沉淀池
雨水处理的路径
在新的社区规划和设计中
对雨水和高程的处理是必须要考虑的
多伦多新近建成的Sherbourne Common Park
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作为湖边新区发展的一部分
这个公园既为民众提供公共空间
也是一个雨水处理设施(大部分在地下)
雨水首先在附近的搜集点汇聚
经过沉淀,氧化, 生物净化然后从
公园的雕塑流出成为公园的水景
最后进入安大略湖
这个过程延缓了雨水进入自然水体的时间
净化了受污染的城市雨水
并且将这个过程展示给了公众
成为了现在加拿大景观设计师经常提到的
“具有教育意义的城市公共空间”
低密度Suburb 的社区公园
在郊区设计雨水处理的思路和downtown是类似的
用软质界面减缓雨水汇聚的速度
净化雨水,并且创造美观的公共空间
比较不同的是在地广人稀的北美郊外
可以更自由的利用自然条件
这个典型的新建社区公园
就是用人造雨水池塘
(Constructed Stormwater Pond)
来收集附近居民区的雨水
在大雨时能够显著延缓雨水的流动
而减缓下游的洪涝
有时候污染比较严重的时候也会增加人造湿地
(Constructed Wetland)来过滤雨水
公共建筑
多伦多市政厅的绿色屋顶
生态环保建筑的手法有很多
对于雨水管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设计屋顶花园
城市规划
多伦多雨水规划中对河流的研究
最后一点其实是最关键的一点
即是体制上对于雨水处理的阐释和规定
这是生态概念能得到贯彻执行的根本
国外的很多成功案例
就是在制度的带领下充分协调各方利益
居民可以得到美好的公共场所
政府可以节约市政成本并增加税收
发展商可以获得环境提高后地价上涨增加的收益
这样雨水控制等环境治理
就不再是一句口号或者强制性措施
不再是把希望寄托在
政府扩充下水道工程上的单方面行为
而是人人都乐意为之,顺手完成的一件小事
就像你一天下午心血来潮
在楼下草地上自造的一个雨水花园一样
景观设计关注的应该是
水往哪里流,人往哪里走的事情
关心水往哪里走,实际上是尊重地形
地形是场地的掌纹,地域的生态属性
关心人往哪里走,实际上是尊重人情
人的动线是场地的人文脉络
人们驻足聚集或有活动,或有美景
有人质疑, 不是每个景观都有水景的
对, 但每个地方都会有高低,
下雨了, 水流向哪里,积在何处
是每个场地都要关心的问题
地从来不是绝对水平的
水是生物的命脉, 合理疏导会使得场地生机盎然
无视水的流动,会导致无谓的维护费用甚至灾害
最近多见的小例子是住宅区顶板种植雨水淤涝
导致漏水和植物死亡所带来的大量额外费用
大的例子是,无视地形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至于人的走向,就有很多可以说的内容
做景观设计往往会遭到这样的质疑
你的主题是什么?
这是从人们的行为中自然“生长”出来的
不是强行附会的
场地和环境,是相连的
在人们行动的路线上发现美景并创造空间让人们看见
一个亭子的作用是这样的
一 片树林,或者一座桥
它们和人的行为是可以互动而产生文化和记忆的东西
这也就是我们做景观设计时存在的思考
建筑 | 视觉 |Fashion |工业|数字|艺术
艺术咖 | EA作品集指导
官方电话:400-8794642
官方网站:www.eaeternalart.com
联系电话:029-85422112 / 153-8866-6687
有任何疑问可添加艺术留学顾问咨询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即可添加作品集艺术留学